愿意承擔更多責任的企業正在獲得“嘉獎”。誰能想到,攪動汽車行業風 云的特斯拉至今仍在“流血”賣車。2020 年特斯拉成功扭虧為盈,但其7.21億美元的凈利潤卻是仰仗出售碳排放額度帶來的 16 億美元。賣車賠錢、賣碳排放額度賺錢已成為它的核心盈利模式。在占領新能源高地的過程中,一輛輛出廠的新能源車既是特斯拉征伐傳統車企領土的利劍,也是釋放碳排放額度、獲利反哺其業務的金礦。?
而逃避責任的企業看似減少了支出,實則身處險境。大眾“尾氣門”被評為汽車史上最昂貴的違規行為,原因是大眾曾在生產的汽車上安裝非法軟件故意規避汽車尾氣排放規定,此舉被曝光后大眾面臨的是百億美元的罰單以及百億美元的品牌價值縮水。德國“明珠”一時間備受質疑。更嚴重的是,這一行為給德國工業的聲譽造成了巨大打擊。?
國與國的競爭,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在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過程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正在成為破題關鍵。?
正如儒家歷來主張的“重義輕利”,提倡企業在激烈的利益爭奪戰中應堅 守道義,而非只顧眼前利益,做到有所不為 ;“見利思義”則強調企業應秉承對社會負責的態度,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做到有所為。?
一個卓越的企業,絕不僅僅是利潤至上,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權力使得企業在諸如平等就業、環境保護、隱私安全等問題上擁有重大的社會影響力,企業要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有許多企業是被動地承擔社會責任,那是一份裝飾性、零散的、并非心甘情愿而為之的“慈善公益”,這樣的企業戰略是不具備前瞻性的,也不具備生命力。但事實上,社會責任并不是企業的“額外付出”,而是一種必要的管理責任,把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分內事”來對待,才能持久而系統地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價值。企業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
而且企業發展和社會責任其實并非天然矛盾,也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達到最佳平衡點,比如通過新材料的研發解決原材料污染的問題 ;通過新算法解決勞工權利保護問題;通過新軟件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等。新冠疫情期間,騰訊內部團隊就曾開發出一款用于網絡辟謠的小程序,并與世衛組織合作,進行信息辟謠和通報,阻止了“信息疫情”的爆發與傳播。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開發了新型覆巖離層注漿技術,不僅能有效解決地面沉降、塌陷及煤礦開采導致的土地破壞問題,還可以廣泛應用于解放高速公路、鐵路、輸電設施等壓覆下的煤炭資源。?
虎年又至,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在變革中率先復蘇,期待新的一年中國企業在長期主義思維的引領下,繼續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齊心協力將我國經濟打造成一只重振增長的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