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中旬,光伏板塊龍頭隆基股份在 當月兩次全線下調產品價格,當時公司給出的價格是M10尺寸由 6.20元下調至5.85元,M6(166mm) 由5.32元下調至5.03元,G1(158.75mm)由5.12元下調至 4.83元。但是硅片降價的趨勢并沒有維持多久,根據3月25日隆基股份最新產品價格來 看,公司又重新上調了硅片價格,M10(182mm)硅片在6.70元/ 片,M6(166mm)價格在5.55元/ 片,G1(158.75mm)價格為 5.35元/片。?
可見,硅片降價并沒有持續多久,整體仍然維 持上漲趨勢,而降價潮也促使了 2021 年底光伏年 底的搶裝潮。2021 年初市場機構給出我國光伏新增 裝機量的預期是在 55GW-65GW(中值 60GW)。 而 2021 年前十個月,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僅為 29.31GW,換言之,在后兩個月的時間內要完成近 50% 的裝機量,而根據 2022 年初的數據顯示,我 國在 2021 年新增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約 53GW, 雖然低于機構給出的 60GW 的預期,但不可否認 的是單單在去年 12 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就超過 18GW,約占前 11 個月新增裝機總量的一半。?
地緣沖突將阻礙短期新能源發展?
2020 年疫情后,出現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首先,貿易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樞紐,而在疫 情的影響下,“地理隔離”導致供應鏈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沖擊,貿易的受阻逐漸傳導至全球資源、商品的 供需失衡,進而引發了全球的通脹預期。?
面對通脹和經濟衰退,各國央行“左右為難”。?
從 30 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低于 5 年期美國 國債的收益率,可以窺見全球經濟或在經歷著衰退 階段,而面對衰退期,一般是需要較為寬松的財 政和貨幣政策,有數據顯示,美國 2020 年 財政刺激規模占疫情前正常年份的 70% 以上,(在 2009 年也不過 10% 左 右),利率調降至 0-25bps 且持續維持低位,同時 不斷量寬擴表,實施放水以提振國內經濟。?
但事實上,這也加快了全球對通脹預期轉向到 全球通脹的腳步。而疫情導致的“隔離”讓這次“放水” 對通脹的助推程度前所未有。上游資源價格高企和 超高的海運運費就是標志 :運輸成本的大幅增長、 下游需求釋放以及商品供給端彈性大幅受限等因素 放大了供需的缺口,從而導致商品價格大漲。這也 是 2021 年全球大宗商品期現貨價格走高、A 股的 上游周期板塊業績成倍增長的主要原因,但只有中 下游的制造企業自己才明白什么叫“苦不堪言”。?
原本僅有疫情的情況下,全球經濟或許僅處于 “割裂”狀態。然而,俄烏沖突卻似乎正在為“經 濟全球化”畫下句號。歐美對俄羅斯的“非常規” 制裁就是佐證,如俄羅斯市場完全被歐美資本市場 孤立、美國凍結俄羅斯的美元外匯儲備、歐洲凍結 俄羅斯的海外資產等。但俄羅斯也并非“軟柿子”, 面對歐美聯合制裁,也實行了反制裁 :停止對歐美 出口天然氣石油、以盧布償還外債等。這些似乎都 在預示著“經濟全球化”的終結。?
雖然俄烏沖突的本身僅是“局部地緣沖突”,但 這次沖突后的“后遺癥”無疑將對整個世界的經濟 局勢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經濟對峙導致全球石油、 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已出現大幅上漲,3 月末美國甚至 考慮從戰略石油儲備中釋放 1.8 億桶的石油,規模是 近 50 年最大的一次。這不難看出,短期俄羅斯停止 能源出口的反制裁,已經影響到歐美的能源安全。?
短期國民經濟生產生活與長期全球“碳中和”, 二選一怎么選??
光伏產業的“內憂外患”?
雖然長期利好全球的能源向光伏等新能 源轉型。但實際上,“遠水解不了近 渴”,短期來看,這次衰退不可避免地阻礙全球向新能源轉型的進程。因為對于大多 數國家來講,化石能源仍然是主力,其價格直接掛 鉤各國的經濟生產生活。不難推測,接下來各國的 首要任務就是保障能源安全,加大對石油、天然氣 的投資、開采和儲備,維持和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的 供應,以維穩價格。?
因此,短期光伏產業裝機量增速大概率將仍然 不及預期。?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在 2022 年前兩個月 國內新增光伏裝機規模為 10.86GW,同比大幅增長 234%,達到去年上半年新增裝機總量的 83.4%,超 出市場預期。其實,2021 年的第一季度也出現了這 樣超預期的,但二、三季度的裝機旺季卻不及預期。 要不是當年年底硅片下調價格,成本下降帶動了 12 月的“搶裝潮”,才勉強觸及最低的 2021 年預期。?
要注意的是,接下來光伏產業要走的路不比 2021 年容易 :?
“外患”:首先,經濟全球化的修復需要時間, 這是個不確定的時間長度。從美國考慮啟用戰略儲 備石油來看,似乎是做好了“硬剛”的準備。那么 其他國家為保證本國能源供應,是否會加大對石油、 天然氣的開發力度 ;其次,中國的能源結構特點是 化石能源為主,水利發電為輔,相比發展光電,水 利發電算是“近水樓臺”,這樣不難理解為何國家會 在 3 月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國內水利的 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投資 8000 億在水利方面,推 測 2022 年的新能源建設或將偏向水利方面。?
“內患”:首先就是疫情復燃的不確定因素,疫 情影響下,出現了部分企業停產停工的現象,未來 是否會波及光伏產業 ;其次,光伏產業上游的硅料 價格出現了 11 連漲的情況,可見下游需求量較大, 出現了上下游供需錯配的情況,接下來如果原材料 價格繼續上漲,在上輪訂單結束后,成本壓力若向 中下游傳導,勢必會影響中下游的開工率 ;最后, 隨著政府對光伏發電補貼的不斷退潮,光伏“野蠻 生長”的紅利期也將過去,項目收益率和裝機增長 率都將進入成熟期。?
相比 2021 年的“難”,2022 年在地緣沖突的 助推下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在 2022 年 3 月之 后算是進入了全球經濟衰退的周期,疊加通脹,必 然使得全球央行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采取非常謹 慎的態度。雖然發展光伏產業的長期目標不會受到 影響,但短期光伏板塊必然會被全球的能源安全和 經濟衰退周期波及。